四是20世纪90年代前后,大批
织锦厂的出现,培养了许多
土家织锦能手。在市场经济影响越来越强烈的形势下,为适应现代人民生活的需要,
土家族地区
织锦厂的出现有如雨后春笋般的态势,最初在洗车河流域出现了许多
织锦厂。如1986年,由两位
土家族妇女承包成立的“苗儿滩
土家织锦厂”。据叶家寨5组(指夫家)的
织锦艺人梁明娥回忆:“当时,
织锦厂向全乡招工,那时她才16岁。开始一个月,除了上机学‘打花’,还要听专家讲课。”从她当时的笔记看,主要了解
土家织锦的历史源流、图案类型、
织造方法以及基本的
色彩原理。厂里招的“打花”工人主要来自叶家寨、朱家寨、尚家寨和捞车的姑娘,
大都20岁不到,她就是那时学会了“打花”。紧随着在
王村、
凤凰、张家界、
海南、
武汉、宜昌、长阳、恩施的来凤、宣恩等地办起了规模不等的
土家织锦厂。这些
织锦厂的
师傅大多来自洗车河,像梁明娥这类在原发地培养的
织锦能手,纷纷被请走或自动外出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