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20世纪
上半叶的岷江上游
村寨社会。在一
村寨人群内,人们主观意识上的“族群”之别,常存在于头人与其子民之间、
男性与女性之间、邻近家族之间。
土官、头人们强调其“
汉人”
祖源,
展演其
汉人士绅文化习俗,并歧视、污化其子民的血源与文化习俗。男人则怀疑由外嫁入之女子的“根根”不洁,担忧其可能带来的“
蛮子”习俗污染本地规范。在本书第四章,我说明在岷江上游与
北川地区,过去女人常被认为有“
蛮子”血统,或有“
毒药猫”及其他
魔性遗传。如此,
村寨中的女人,或某一个女人,成为人们心目中或潜意识中“
蛮子”的化身。因而
村寨民众心目中的“
蛮子”,是远方的“异己”,是邻近上游
村寨的“异己”,也可能是本寨中其
血缘遭
蛮子污染的“异己”。最后,在一个以
男性成员为核心的家庭中,一个
男性最亲近的“异己”便是家中的女人。虽然在岷江上游的羌、藏族中,人们普遍相信女人有“
魔性”或是有“污染力”,但他们一般不会怪罪或歧视家中女性。于是少数
村寨中的妇女被众人(包括其他女性)视为“
毒药猫”,成为村民们对一层层外在“异己”之恐惧与敌意的代罪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