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羌民或羌族文化探索与由此产生的文化描述,作为一种被夸耀、展示的社会记忆,它们不只是对
汉人知识分子展示,也对少数民族
知识分子展示,因此影响这些少数民族
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
葛维汉曾解释,为何
羌民会让
陶伦士相信他们是“
上帝的子民”时他指出,“他们为了讨好外来
访客,而常答以虚构不实之事”。的确,无论在
人类学或是口述历史的田野采访中,
报告人皆常揣摩调查访问者的角色、态度及其意图,以选择适当的陈述来响应。但是,当本土
知识分子苟平山宣称“
羌民是以色列人的后代及
上帝信徒时”,他不一定是用虚构不实的陈述以取悦
陶伦士,很可能他被
陶伦士的“知识
展演”说服,而真的相信如此。学者或其所代表的政治或文化主体,挟其知识与政治、经济优势与“
土著”接触时,他们所带来的外来知识对于“
土著知识分子”而言,有相当的说服力,这与“
土著知识分子”的本质以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在此,“
土著”自然指的是相对于优势外来族群而言的本地人;“
土著知识分子”则是指他们中由文化接触获得新知而被众人认为有知识的本地人。这些本地人也因此常成为外来学者的
报告人、
助手与
好友,或成为外来政治文化机构的本地代表。无论如何,他们是与外在世界常有接触的本地人。与外在世界的接触所带入的外来“物”与“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因此使他们对本土事物有优越的诠释权,使他们成为“
土著知识分子”。然而也因为与外界的接触,使他们比其他本地人更深切地感受到本族群的弱势与边缘性。在此情境下,
苟平山接受了一个“西方”
祖源,并让部分
羌民也深信他们是古以色列人的
后裔。无论如何,这只是
近代羌族民族化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