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青片、
蒲溪沟、
赤不苏、
小姓沟,都是当前最偏远的羌族地区。这也显示这种社会记忆无远弗届。无论从语言、历史与文化来说,都没有充分证据可说明羌族与
日本人有
族源或文化上的密切关系。这样的历史记忆之形成,由以上口述看来,部分因素可能是在与一些
日本研究者、
访客的接触中,本地人获得、解读或误读到如此讯息。但更重要的是,1980年代以来的某种社会情境,使得羌族民众乐于接受此讯息。这个社会情境便是:在改革开放后,
中国各省区、各单位都在努力争取日资与中日合作,以开发各种经济与文化资源。各种经济、文化性质的
日本访问团,常成为
中国媒体与官方
贵客。另外,在资本主义倾向的消费市场上,
日本产品在
中国成为现代科技
神话的化身;日益依赖各种电器产品,并极力追求现代化的羌族民众,也深受此影响。在这样的社会情境下,自然羌族民众很乐于找到如此的“逃散的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