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热瓦普是哈密维吾尔
乐器中最具有悠久历史和珍贵价值的
乐器之一,是哈密木卡姆演奏中重要的弹拨
乐器,其悠久性不亚于哈密艾捷克。主要分布在哈密回城乡、花园乡、陶家宫乡和二堡镇等地。哈密热瓦普普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较高,演奏难度大,在演奏中主要充当辅助角色,所以普及率不如艾捷克那样广泛,演奏
传承者着也相对比较少。它的制作整体用核桃木或枣木、
苹果木雕制而成,通长85厘米,音箱面宽20厘米左右,是用整块实木挖成一个浅圆盒型,背后刻有各种变形
花卉纹样和谷纹;琴头为
马头型,长宽各8厘米左右;哈密热瓦普有三根主奏弦和七根共鸣弦,三根主奏弦音是6,3,7,副弦音是6,5,3,2,1,6,5。哈密热瓦普音质
优美、浑厚、低沉,为哈密维吾尔族人民所喜爱。它的造型类似刀郎热瓦普,但在制作技术和演奏方式不同于刀郎热瓦普,把位有品。哈密热瓦普琴柄的
镶嵌工艺尤为引人注目,它的琴柄上
镶嵌着
贝壳制作、学名称“
螺钿”的各种图案
纹样,所谓“
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
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
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
螺钿的“钿”字,据《辞海》中注释,为
镶嵌装饰之意。由于
螺钿是一种天然之物,外观天生丽质,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也是内地一种最常见的传统装饰艺术,被广泛应用于
漆器、家具、
乐器、
屏风、盒匣、盆碟、
木雕以及有关的工艺品上。
螺钿材料主要来源于淡水湖和咸水湖,通常采用的品种有螺壳、海贝、夜光螺、三角蚌、鲍鱼、
砗磲壳等。这些蚌贝年龄越长,其效果越佳。因其具有结构精密、物性较强、
色彩缤纷而且多变的特色。
螺钿工艺起源于商代,成熟于唐代,盛行于清代,唐代的
螺钿紫檀五弦
琵琶是公认的
传世珍品,价值非凡。
螺钿是
中国特有的艺术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哈密热瓦普的琴柄
镶嵌图案
纹样大部分是佛家“
吉祥八宝”和道家“
暗八仙”图案。我们从琴柄的下端往上观察,(右图一)第一图案:
双鱼(佛家
八宝图案),第二图案:
海螺(佛家
八宝图案),第三图案:
葫芦(道家
暗八仙图案),第四图案:绰板(道家
暗八仙图案)第五图案:
宝剑(道家
暗八仙图案),第六:
海螺(佛家
八宝图案)。一只琴柄,六个图案
纹样,两处不同的来源,就像维吾尔服饰图案里一枝茎上开出不同的
花朵。我们再看这件热瓦普,它的琴柄上同时
镶嵌有
佛教八宝图案、道家
暗八仙图案和
伊斯兰教图案。从琴柄的下端往上细看,第一图案是鱼(佛家
八宝图案),第二图案
葫芦(道家
暗八仙图案),第三图案星星(
伊斯兰教图案),第四图案新月(
伊斯兰教图案)。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图案
葫芦,道家的
葫芦一般是斜放,这个
葫芦是直放,反倒像
伊斯兰建筑“拱拜尔”的形象,一个
葫芦融合了两家
宗教文化,真是构思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