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北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成为巴人的定居地。“故老相传,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人黔中,曰酉、辰、巫、武、沅等五溪,为一溪之长,故号五溪。”周慎王
五年(公元前316年)
秦惠文王遣张仪、
司马错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至此,巴子国即告灭亡,随之板楯蛮巴賨也就四散了,他们中的主体部分后来逐渐同化于汉族之中。但其中的一支,不愿臣服的则转向西南山区。更有一批
将士,跟随秦人南征,后来在武陵山区留居下来,成为当地的蛮夷之长,即以后的田、覃、向等大姓。《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秦昭襄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汉兴,改为武陵(郡),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布’”。酉水流域的永顺、保靖、龙山、古丈等地所产的“賨布”就很著名,一直是朝庭的“贡品”。唐代诗人
刘禹锡在《晚岁登武陵(今
常德)城,顾望水陆,怅然有感》中就写过:“城基历汉魏,江(沅江)源自‘賨’(应是‘賨’字之误)巴”。可见,在唐代这一带仍然有賨人所居。明代中期溪洲(今永顺、古丈、龙山)宣慰使彭世麟为其宗祠所写的《世忠堂铭》之中就有“
大明当天,
四海就平,天宝献賨,稽首天庭”之句。其中天宝是指彭天宝,为明初溪州宣慰使,所以,直至明代溪州等地的土人还是以賨人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