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
香港,
澳门因为与
佛山同样位于珠江西侧,所以受到
佛山移民文化更多的影响。关于
澳门的民间版印艺术,诸如年画或
纸马,几乎所有的研究文章与专书皆出自作家陈炜恒一人。可惜的是,除炜恒已于2007年因病逝世,享年不过四十六岁。他生前所出版的《
澳门民间传统
木版画》,以及身后由诸多友人共同纪念出版的
澳门纸马》(陈炜恒文存之一),应该是研究此领域最为重要的文献资料。2019年
初夏,经由
澳门艺术家霍凯盛的帮忙,我询问了陈炜恒在世时的
好友郑国兴。郑国兴自幼成长在
澳门中区,也就是新马路一带,为
澳门发展最早、文化积淀与历史遗存也最丰富的区域。他与家人在新马路附近的红窗门街经管一家玩具店,然而他个人最大的爱好是
文物收藏。我们的访谈便约在玩具店进行,当我一走进店内,他已经将许多片木刻雕版与瓦罐放在地板上。这些雕版都是
印制澳门纸马“
龙衣”的线版或色版,而瓦罐则是数十年前木刻印刷作坊所使用的颜料
容器,罐内依然残余大量的色粉,虽然早已干掉,但用手捏起一点调水,还是鲜艳如新。另外一个大塑料袋内,则全是水印使用的墨刷与
耙子等工具。据郑国兴表示,
澳门的传统木刻印刷业以及纸铺,一直以来都集中在中区。20世纪80年代,民间大量使用的
纸马,几乎都改用机印,老式水印作坊无法维持,纷纷收掉或转行。他所收藏的雕版与工具,因为已无生产价值,当年都是没有人要的东两,他因而能大量取得;那些老作坊内尚存的水印
纸马与门神,他也一并搜集,后来多数赠送给友人或捐给
澳门博物馆。比起品项繁多、功能各异的
纸马,
澳门木版年画的种类不多,主要为几种尺寸的立刀门神。他特别送我一本陈炜恒
编著的《
澳门民间传统术版画》,此书印量极少且早已绝版,除了
澳门图书馆外很难看到。书中收录了大中小三对门神,皆属
典型佛山系统的关公造型的
武将。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
澳门小门神与
香港俊城行的小门神非常类似,我经过仔细比对,才发现两地小门神胡须左右侧肩膀衣袍的墨线版的些微差异,另外
澳门的木刻中门神,其轮廓则又与新界屏山的机印仿
木版填丹门神几乎一致。由此可以推断,港澳两地在殖民时期曾经大量使用的
佛山系
木版门神,应该都属于清末至
民国佛山年画里最通俗低廉的
风格,而此
风格日后反倒在改革开放后的
佛山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