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在1956年之前还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然而在1958年进行《
傣族简史》的调研编写时,编者们称
西双版纳封建农奴制度为“快乐的农奴制”,因为总体来说,这种农奴制与其他地方的农奴制相比,农奴受到的压榨程度相对较轻。正是在
西双版纳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下,也就产生了
傣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如
傣族的贝叶经,它反映的历史文化十分悠久,
人文宗教内容非常丰富,被称为
傣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又如
傣族的慢轮制陶
技艺,它比
中原文明的制陶
技艺产生的时间晚了数千年,但它至今仍然鲜活地存在于
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再如
傣族的
织锦,它可以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
树木、房屋、人物、
动物等形象,其
技艺可以同
中国江南享誉世界的
苏州织锦相媲美。
傣族的象脚鼓,因其独特的类似象脚的外形而得名。
傣族人民热爱象脚鼓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所生活的热带河谷
大象成群,人们与
大象朝夕相处的景象。“召树屯与喃木诺娜”源于南传上座部佛教
经典,但它既具有丰富的
佛教文化元素,又具有鲜明的
傣族原始文化特色。
傣族章哈,是与南传上座部
佛教文化并行的由
傣族人民独自
创造的传统文化形式,它主要源于重要的
祭祀仪式,其歌唱的内容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对民族历史的传唱,又有对现实生活的赞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部手写本史诗《西双漂》,意思是十二变的姑娘,讲的是
西双版纳召片领向基诺族姑娘求婚的故事。诗中描述了基诺族姑娘的动人之美与召片领求爱之真诚,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较真实地反映了四百年前的历史,具有较高的文献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