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锦中
表现较多的另一个主题是歌颂情爱,表达对子孙繁衍的期盼。从古至今,对情爱的歌颂及对子孙繁衍的期盼一直是民间艺术反映的重要主题,
侗族也不例外。其主要表达方式是借物寓情,借助天地万物生长过程中与性爱和繁殖有关的现象,以抽象的
纹饰表达出来。其中的寓体往往具有个别性、形象性、有限性的特征,本体则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的特征。
侗锦表达爱情和生育繁衍的主题鲜明、
纹饰丰富,从中可以看到
生殖崇拜的痕迹,如前文在
纹饰类型中提到的竹纹、
龙凤纹、
八角纹等
纹样都暗示着男女情爱、生殖繁衍的寓意。这也正符合了我国“阴阳相合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观念。例如
侗族古歌中唱道:“
鲤鱼要找塘中间做窝,人们会找好地方落脚,
祖先开拓了‘路团寨’,建起鼓楼就像大鱼窝。”
侗族人通过对鱼的观察领悟生命的意义,从鱼的众多聚结,从鱼的无限繁殖力,从鱼的机敏与灵活,想到了生命,把对生命的期望寄托到了鱼的形象上,因而,
鱼纹饰中又获得了生殖意义上的功能与作用,成为
侗族先民祈求子孙满堂、家族兴旺的神物。
汉语中“鱼”与“余”同音,侗语的“鱼”读作“gal”,“剩余”也读作“gal”,同
汉语相同,都借音寓意。在
侗族织品中,与
鱼纹具有同类功能的
纹样还有龟、蛙、
葫芦、
石榴等,这些自然界中存在的事物具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象征顽强的生命力,
侗族《远相歌》中就有
葫芦作舟的记述;二是这些动植物都有一个硕大的肚腹,
多子,繁殖力强,因此,这些
纹饰在
侗族人的生活中表征着幸福长久、繁荣昌盛、人丁兴旺等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