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民族艺术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这一方面源于年轻人思想上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源于她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具体到
侗族织绣艺术来看,在
侗族地区,这门艺术形式的掌握曾经作为“家教”的标志,在女性长辈的教导和熏陶下,
女孩们从七八岁开始学习织、绣,除必要的生产生活时间外,全部时间和智慧都投入到
织绣艺术的传承和
创作上,而今,
女孩子六七岁开始进入学校学习,有限的业余时间不可能再承载大量的
织绣工作。针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果在民族地区建立规范的教育制度,将民族艺术引入课堂,开设传统艺术课,聘请优秀民间艺人传授
技艺,通过学校教学的新模式使新一代的
侗族人了解、习得本民族的
技艺,不失为一种保护、传承民族古老文化艺术的办法。在这方面,
侗族大歌学习与传承工作已迈出了先行的一步。在研究者们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侗歌艺术引进课堂的工作已获得可喜的成效,
贵州从江县的小黄小学、榕江县车江乡的车民小学、黎平县的地扪小学都开设有侗歌课,学生们还常常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练习侗歌。我们期待着
侗族织绣艺术也能在新的传承方式中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