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越国是
岭南壮族
祖先著名的方国,最早见于《逸
周书•王会》,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
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路即骆。《
吕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骆之菌”,汉代高诱注:“越骆,国名。菌,竹笋。”“僮”这一民族名称,是在南宋时出现的。宋《溪蛮丛笑》指明南方“洞民”“有五:曰苗、曰瑶、曰嘹、曰獞、曰仡佬”。以后历代均多沿用“獞”名,到明代“獞”名引用逐渐增多,但往往与“瑶”并举。到清代对“獞”名的引用已遍于
广西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深入调查和进行民族识别,人民政府把
广西、
广东、
云南等地自称“布壮”“布土”“布农”“布泰”“布班”“布陇”“布诺”“
布衣”“布民”“布越”“布寮”“布雅衣”“布曼”等的人们统一称为僮族。后因“僮”字的含义不够清楚,又容易读错音,1965年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把“僮”改为“壮”,把“僮族”改为“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