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在清代就已掌握了加工麻葛、从事纺织的技能,他们以“畜牧纺织”为生。
近代,境外
棉纱从
缅甸流入阿昌族地区,阿昌族基本上是买
棉纱来织布。至今梁河地区阿昌族还保留着说媒讲彩礼时“
棉纱多少包”、“跟线钱块(元)”的内容。梁河地区阿昌族使用的
织机是原始的
腰机,这比
傣族织机更为落后,
织锦时把
经线的一端挂在对面高处的房梁或房柱上,另一端用刳皮连接后套在腰上,席地而坐,双手持梭将
纬线来回牵引,然后用
木质砍刀打紧,锦便织出来了。阿昌族织“节子花”
筒裙工序非常复杂,在
织锦时要不断加各种颜色的
纬线抠成色彩艳丽的花纹,每加一段线都必须具备娴熟的技术,否则加入的位置、纹路、颜色对称等等哪一环节弄错了,织出的锦都会花纹混乱、不成形。户腊撒地区阿昌族的
织机与当地的
傣族的相同,用四根木柱搭成
长方形的
机架以固定
经线,悬挂综抠。织者坐于卷布轴后的横板上,分别踩踩动下面的5根竹子
踏杆,单数
经线和双数
经线上下
提综替换位置便产生一次织口,即可
投梭和
打纬,用
木质大砍刀夺实
纬线后可再踏动
踏杆,形成第二次织口,反复下去,就可织出平纹土布来,同样也可织出不同花纹的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