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记录的苗族社会里,如何将这样的婚姻约定、民风民俗记录下来;如何体现婚姻制度上的认同与
禁忌,苗人用
祭祀或仪式的话语以保证这些制度得以在族群中流布开来。然而,在场的聆训并不能保持恒久的威权与记忆。因为,用口传的方法虽表达了制度的意义与规约,但它毕竟是记忆活体随时有可能将记忆对象的内容削减与增加并产生歧意。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叙述方式,这都为承传社会记忆带来困难。选择服装作为固定的识别符号能够起到深入人心的作用,首先用穿着不同的服装以示不同地域的苗族支系,其次指定穿着同一服装的人群方可匹配生活伴侣,这样缔结的婚姻关系,既能够保持族内的血统延续,又要避免近亲通婚,于是苗族服装成为判断能否联姻的标识。苗族的婚姻制度特别强调地方因素和文化差异,从历史上看,改土归流的政策推行,居住在
汉人周边地区的苗寨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汉化,要保持苗族独有的族性自然更为强调地方性和差异性,这二者与当地的生活状况紧密关联。在一个又一个相对独立的苗族文化生物圈内,与外界的交往需要独特的感性方式,附着于
衣装上的
刺绣便成为不可或缺的识别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