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崇拜狗
图腾,除了有其始祖为龙犬的
神话传说和文献记载外,在节日、婚丧、饮食、生产、服饰等方面都有所
表现。传说中的盘瓠是一只“五彩斑斓”的龙犬,所以,
瑶族“衣裳斑斓”,“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衣着不论男女,都在领边、胸襟、
袖口、裤沿绣上图案花纹,部分
瑶族还特意把
上衣裁得前短后长,妇女将头发梳成两耳状,再覆以花帕,以象征狗
图腾;有的故意将一节
腰带垂于臀部之下,或于裤筒两侧绣上
红色条纹,以示纪念盘瓠。过去,
瑶族无论男女都缠
头巾,扎绑腿,究其原因,亦与
图腾崇拜有关。据
瑶族民间传说,盘瓠与三公主结婚后,
白天在人前仍是龙犬,
晚上却是个美男子,他身上的斑毛就是彩色斑斓的
龙袍。一天,三公主对龙犬说:“你
晚上可以变成人,索性变成人不更好,何必
白天又变成狗?”龙犬对妻子说,只要把他放在蒸笼里蒸7天7夜,便可脱净身上的毛变成人。于是三公主照龙犬说的去办,当蒸到6天6夜时,三公主担心把龙犬蒸死,便揭开蒸笼盖看,见龙犬果然已变成人,但因蒸的时间不够,所以头上,腋下,脚胫上的毛仍未脱落,而再盖起来蒸已无作用了,于是只好把有毛的头、脚胫缠裹起来,据说这就是
瑶族缠
头巾、扎绑腿的来历。为纪念盘瓠,每年夏历十月十六日前后,各地
瑶族都要“做盘王”,亦称过“盘王节”,人们祭盘王,唱盘王大歌,跳长鼓舞,以为纪念。广西龙胜红瑶,每年
除夕有以寨为单位抬狗辞旧迎新之俗。
除夕日
下午,由寨主或族中长老选一
白色公狗喂饱,遍体涂
红色斑点作为
祖先及狗与
官兵搏斗流血事迹的象征,或为怀念
从前神犬辛苦为后人开荒砍树种杂粮,不幸被树压死,遍体流血的事迹。然后关进
竹笼。吃完年夜饭后,交给后生们抬着游寨,向各家“报岁时”,意即辞旧迎新。每到一家,先由后生抬狗入厨绕灶3圈,再由寨主向主人说彩话,诉说
远古时狗对人的功劳,要大家不忘狗恩,并预祝来年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主家则以节日饭菜喂狗,给寨主和抬狗人敬酒,送糍粑,并在狗笼上贴
红纸或挂小红布条,以示敬重和酬谢。部分
瑶族除夕祭祖前还用小木槽或大碗盛些节日饭菜,放在饭桌下,由家长或老人匍匐下去,并模仿狗叫两声,全家老少从桌下窜过或绕桌一圈,才能进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