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扩建了一大批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瑶族地区不仅基本上没有中学,而且小学也很少,绝大部分
瑶族子弟不能上学。以
广西为例,据1950年不完全统计,新
中国成立初期全省除壮族以外的苗瑶等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只有230所,学生6900人,占人口数的比例不到1%;中学生1951年仅有187人。以1950年在校生为基础,1951年小学在校生增加了3倍,1952年、1953年、1955年2月分别比1950年增加了8.3倍、10倍、10.5倍;1954年2月,在校中学生1750人,比1951年增加了8.4倍。
湖南江华县人民政府在
瑶族聚居的山区专设少数民族小学1所,1951年又发展到20所,入学的
瑶族儿童1245人。一些
瑶族地区还创办了
瑶族小学。如,1950年7月,经
湖南省教育厅批准江华县人民政府决定设立贝江瑶民小学,经过一年筹备1951年8月开始面向全县招收
瑶族子弟80名,全部享受公费,食宿在校,生活、学习用品均由国家
供给。学校还专配校医一名,免费为学生治病。又如,1951年冬,
湖南新田县人民政府在
金陵乡永桂城开设了一所瑶民学校,招收15-20岁的
瑶族青年54人,其中女生7人,开设语文、算术、常识、写字、音乐、体育等课程,分一册、二册、四册三个档次,免费入学,每个学生由国家
每月拨给大米50斤。1951年春,又在骥村乡的五龙山点校内附设了一个“瑶民班”,招收60人,其中女生6人,开设小学各门课程,分高低两个班。“一五”时期,
瑶族地区实现了乡乡有小学,县县有中学,一些
瑶族子弟完成中学学业后,还考入或被保送到大中专学校深造,
瑶族地区教育落后的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