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由于
瑶族人民的游耕作业,居住分散,对本民族亲人的眷恋之情尤为加强。他们在结婚时节,广请散居各寨的故交亲友,聚宴一、二天,已成为难得的一次聚会。远迁他乡之后,总要尽力设法以歌代信,向家乡寄回长歌,介绍新居地的情形及一路迁移的经过。
云南屏边瑶山流传的《信歌》,就记述了“放信不为何般事,声声言语为査亲”,“当初住在
广西省”,“贱身又转山
云南”,“去到广南开化游”,“转到
临安猛腊地”,“转行三日到棱枝'的种种情况。
广西大瑶山也流传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的传抄本《交趾歌》,是迁居
越南洪水洞万言冲的盘瑶托人带回家乡的歌信,诉说他们“搬家出门多愁忆,十分愁忆路头长;半路无家住,妻儿男女睡市坪”的艰难状况,以及路经
来宾、迁江、田州、百色到猛洞的情况,并描写了他们的新居地是“竹瓦盖屋好安居,修山斩岭种禾熟”。正是这种意识形态上的怀念之情,使得远迁
美国的
瑶族同胞在
近几年来还不断向我国国内寄信和录音带,探寻他们
祖先之“根”,并满怀激情,亲自到
广东乳源寻求祖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