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瑶人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其经济发展水平亦不同。居处山地和边远地区的瑶民仍处在刀耕火种阶段,山瑶“焚山而耕,唯种粟豆而已。”梅山瑶人“火烧硗埔种畲田”。宋人张溴在《云谷
杂记》卷四中也云:“沅、湘间多山,农家唯植粟,且多在冈阜,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于其间。如是,则所收必倍,盖史所谓刀耕火种也。”“徭人耕山为生,以粟豆芋魁充粮,其稻田无几。”不过,这种刀耕火种因瑶人自己可以打制瑶刀和汉民族的大量涌入瑶区,给瑶民带来了铁制工具,如锄、犁等,使瑶区生产力发生了新的革命,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首先是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扩大了耕地面积。其次是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成为可能,从而使瑶区出现了有名的梯田。《石湖诗集》一三七载:“峻坂荡脑立,恍若对镜窥,传呼蒙蒙上烟非……谓非人所寰,居然见锄犁,山农如木客,上下翾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