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称总与族源有着密切的关联。古代,祖国南方是百越族群的生息之地。水族被认为是由百越族群中骆越后裔的一支演化而来。但是,水族先民什么时候,什么原因,从什么地方来到南方融入百越之中的问题,一直为水家所关注。不少专家学者从殷商亡国变迁的历史、水族古文字及水书、水族历法、水族复杂声韵母系统、水族语言中保留着大量的
中原古音、水族盛大年节——端节以及DNA鉴定等等资料的研究,认定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殷商亡国之后,水族先民第一次举族迁徙。由
中原的睢水流域一带向南迁徙,使水族先民从殷商的母体文化中分化出来,逐步融入百越族群之中。而水家先民第二次举族大迁徙,其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统一
中国,发兵征服岭南之后。第二次举族大迁徙,促使水家先民从百越母体中分离出来,逐步由南溯流向西北迁徙,进入
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息,大致形成
后世分布的格局。在生产力发展缓慢的古代,水族地区经历了八九百年的生息发展,到公元629年之后,才相继出现唐王朝在水族地区设置应州、抚水州、莪州、劳州、都尚县、婆览县建制的辉煌。理顺水族发展的脉络,对了解水族形成单一民族的源流问题就迎刃而解。水族在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既有自己的一部分融入到相邻的民族之中,也有相邻民族的一部分融入到水族之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因此,在水族民间、在水族研究史上出现殷人后裔说、两广源流说、江西迁来说、
江南迁来说等等,那只不过是水族发展历史过程中某一时段或某一分支的事实。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民族融合的这种现象是十分自然和普遍的,这也是
中华民族团结的重要根源。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发展,这种融合还会加快加深,这对加快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与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