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是由
中国古代南方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单一民族。秦汉以前,
岭南一带聚居着许多
越人部落,如“西瓯越”、“南越”、“骆越”等,他们与
东南沿海的其他诸越统称为“百越”。从历史发展的某些迹象和语言及文化生活特点等方面考察,水族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起来的。《水族简史》指出:“根据水族民间歌谣的叙述,他们的
祖先原来居住在邕江流域一带的‘岜虽山’,后来由于战争的影响,水族先民离开邕江流域一带的‘岜虽山’,经今河池、南丹一带沿龙江溯流而上,往今黔、桂边境迁移,从此开始从骆越的母体中分离出来,逐渐向单一民族发展。”在今天水族社会的
宗教活动以及生活习俗方面也反映了这种历史迹象。如鬼师在“祭谷魂”的咒语中提到
先祖随河迁徙上来时,从海边带来了谷种,按照水族丧葬习俗,老人去世未埋葬之前,丧家及其宗族都要忌荤吃素,但却不忌鱼虾水产,并以鱼作为给死者必需的
祭品;在水族民间传统的盛大节日、
祭典和宴客时,鱼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表明鱼在水族社会生活中曾经作为大宗食物的历史痕迹,是古代水族先民在海滨和河边生活时“食之以鱼”的一种遗俗。另外,古代
越人“巢居”干栏,而今天水族的住房仍为干栏式建筑,其上层储粮,中层住人,底层喂养牲口、堆放农具的居家环境,与
史籍所载“百越”、“俚僚”的“人居其上、鸡豚其下”的住房布局如出一辙。这种居家环境显然是“
越人”对南方多雨潮湿和多虫蛇的自然环境选择的结果。丧葬方面,在土葬之前,历史上水族地区曾盛行干栏式的石板墓,显然是
越人建筑特征的具体反映。百越民族是铜鼓文化的创造者,水族至今仍十分崇尚铜鼓,把它作为祖传珍宝财富
世代加以收藏,在今天的节庆和丧葬活动中,水族民间仍广泛使用铜鼓。古代
越人迷信“鸡卜”,至今水族民间在
宗教巫术中亦仍保留“鸡卜”及“鸡蛋卜”的
占卜方法。语言上,水语既保留了
中原的大量古音,也保留了“百越”语言大量的人声字音和短促调,其词汇中保留诸如
大象等南方诸多
动物的语汇,而且对于渔业生产的工具,如船、网、鱼叉、鱼笼以及鱼虾等水产类
动物,都有丰富及完整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