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葬树葬又称“挂葬”、“风葬”,即将死者的尸体置于
旷野深山的大树上,任其自然腐化。
瑶族行树葬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
隋代。《隋书•
地理志下》记
瑶族先民“莫徭”事说:“传云盘瓠初死,置之于树。”这种葬俗,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在
广西大瑶山一带的茶山瑶和花蓝瑶中残存。他们认为,冥冥间有一个管理人类生育的“花神婆”,所以,婴儿出生后,必须举行一定的
祭祀仪式酬谢“花神婆”,俗称“还花”。凡未经“还花”而死的小孩,必须实行树葬,让他的
灵魂回到“花神婆”那里,重新投胎。其做法是将死者的尸体用破絮、破布、烂衣或棕皮包裹起来,置于
竹筐中,请道公念经“开路”后,便到村旁附近的山上选一株较大的树,将
竹筐挂在
树枝上,任其自然腐烂。这类葬式虽与直接悬尸于树有一定的区别,但就其实质而言,还是从悬尸于树演变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