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辛亥革命是年画的衰落变革时期。自给自足的
小农经济破产,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极大地影响了民众对年画的
购买力,加上石印年画和月份牌画的冲击,致使
木版年画只能在廉价中求生存,作品粗制滥造。但是,这一时期的群众斗争中涌现出一批反映革命题材和现实生活的年画作品。“
太平天国的年画曾在杨柳青发现十余张,系咸丰四年(1854)
太平天国北伐队伍进军杨柳青后,短时间内绘刻而成,赠送给当地民众的。”清末反帝斗争的年画在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势力最为激烈的
天津和
直隶地区非常流行,曾国藩在《宝佩蘅尚书》讲到:“而
天津民情嚣张如故,将打杀洋人画图刻板,
刷印斗方
扇面以鸣得意。”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科学文化的输入,民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原来的生活面貌,反映城市新事物的年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和刻印出来,如杨柳青年画
表现女子学堂操练的场面,不仅画出短装持枪的女性形象,而且房舍建筑灯具什物也都追求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