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备受动乱与灾害的痛苦,对于
天帝的权威与仁慈发生怀疑。《
诗经》中出现许多怨天、恨天、骂天的思想。如“昊天不傭”、“昊天不惠”、“昊天不平”,“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湛。”作者爽直地宣布
天帝种种罪状,加以指责,这在过去是没有的。同时神权随着王权的衰弱而下移,
诸侯以下僭越
宗教礼仪的行为层出不穷。如《
国语•越语上》记载,越王勾践无视周
天子,声称自己直接受天之命而占有
吴国。祭
泰山本是
天子特权,而
鲁国大夫季氏却擅自为之,
孔子因此而悲叹。
孔子所忧虑的“礼坏乐崩”,就包括原来的
宗教祭祀制度。在生产斗争与社会斗争实践的推动下,重人事轻神道的思想迅速发展,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叔兴认为;“吉凶由人”,季梁则谓“夫民、神之主也”,史釅更进一步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