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壮族的历史研究及精神领域里,至今仍有许多难解之谜。这个民族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地处四时
鲜花怒放、八节野果飘香的岭西,人民坚韧、勤劳、耐苦、质朴,但其内部不同层次发展的势态,差距如此鲜明,电视与巫觋同在,电脑与鬼神争雄。千山万㟖欲奔四化,似乎有一种无形的掣肘,令尔举步维艰。寻其源,恐怕须寻到以蛙、牛等
图腾为代表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里,以稻作文化为其滥觞。在整合的壮族文化因子里,隐约可以感觉到牛
图腾的讨劳与迟缓;蛙
图腾之忠实与迂囿;鸟
图腾之欢跃与将就;竹
图腾之坚韧与古板。壮文化核之潜能蕴藏至深,一时还找不到激发之有效手段。因此,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需要多渠道、多层次、多棱面地探讨壮族文化与现代化接轨的最佳方式。丘振声先生从
图腾入手,可以说是把触角伸向壮文化内核的一种探索,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正像他在《壮族鸟
图腾考》中所说的,“随着
图腾意识的淡化,
鸟纹渐衍变为纯粹的装饰,带上明显的审美意识”。于是在
壮锦上,布贴中,
蜡染里,留下了变形的抽象的种种珍禽图,“这是鸟
图腾民族长期感情积淀的结果,也是他们崇拜意识与审美意识交相融合的产物”。丘先生的这种探索,其意义是不受时空局限的。但如果有人欲从中舍义取利,请他去请教皮尔•卡丹,恐怕会从中冒出一种犹如近来风行于好莱坞的
中国旗袍那样的南疆服饰来,就看人们的商品意识如何了。不过丘先生著作的本旨大约不在蹈“海”,其社会价值不可“海”量。但愿有更多的类似著作问世,则壮族幸甚,岭峤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