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先人古越人,生活在南方的沼泽地,很早就开始了农耕活动。迄今6000多年前的
浙江河姆渡的文化层中,有着稻壳堆的存在,便是有力的证据。活跃在
岭南地区的古越人,同样也是稻作的先驱者。要耕种水稻,稻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古越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从野生稻改良培育稻种。这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是很艰难的,花了很长的时间。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古人对这一点,也赞叹不已。他们认为这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而是上天的赐予。这在《布洛陀经诗》有着隐晦而曲折的描绘。在《赎谷魂经》中说:自从有了人类之后,“三人同一粒米,/七人同吃一穗谷,/但供养不了
天下人,/不能使
天下人个个得温饱”。特别是洪水过后,
盘古重新造了人。“天下有百姓,/有人没有谷米。/吃山上的
茅草当饭,/吃坡上的牛草度餐。/吃野草又苦又涩,/吃青草乂烦又厌。/小孩吃了不长大,/小伙吃了脸不白,/姑娘吃了不红润,/土司儿子吃了干瘦死。”这时
盘古造了万物,造谷子供养
天下人。可是,“谷子在
香炉那里,/谷子在遨山坡上,/谷子在郎汉家里,/谷子在州眉坳上”。这实际说的是野谷子,自生自灭,产量很低,供养不了
天下人,而且
老鼠、
飞鸟又去抢食。后来去请寨老出谋献计,又去问了布洛陀,用铁猫夹住
老鼠,编了网套住鸟儿,王才取得稻种,“拿去育做本,/拿去浸做种,/申日拿去播,/播在田垌里,/种在田垌中”,从此人间才有了真正的稻子。这个取得稻种的“王”,
到底是谁呢?根本无法知道。因为把野生稻改良为水稻,不可能由一个人来完成。因此,这个“王”可能是大家拥护的头人。他领着大家去改良水稻。不过,这种可能性很小。因此,他不大可能是具体的个人,而是一种统称,即是一群人,或是一代代的耕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