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资严重不足,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计划经济时代,三都受基础条件限制,除享受贫困的待遇外,多次错过了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诸如电气化县、农业综合开发县等大项目均未列上;且由于扶贫项目
贷款的担保资金到位困难问题,使上级下拨资金到位率低。自1987年至1998年的扶贫中,国家共投入黔南州6个贫困县扶贫资金约18亿元,其中投入三都水族自治县只有1.4亿元,只占投入总额的7.8%。解放以来,国家对三都县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很少,仅4000多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量就更少。与全省相比较,1999年,全县每平方公里投入约4万元,投资
密度仅为全省的1/4。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形不成一定工业基础,地方财政收入当时仅为1566.9万元。人均财政收入51.6元,居全省第77位,大大低于全省人均水平,而支出的却高达7441.2万元。因而财政投入到经济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此外,全县城乡居民
储蓄水平很低,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7%,因此,社会及个人投资能力低。由于投资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特别是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导致农业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并普遍老化,从而抗灾能力不强,每年都受北涝南旱之苦。在抗旱方面,不能确保的灌溉面积5066.7公顷(7.6
万亩),占总面积49%;在防涝方面,不能确保安全生产的田面积800公顷(1.2
万亩),占总面积的8%。以冷、烂、锈水田为主的中低产田土比重大,高产稳产农田面积少,一遇天灾,极易返贫。1999年遭遇旱灾、稻瘟病等自然灾害使农业减产。农业产值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0.2%,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下降7.4个百分点,粮食、
油料等作物大幅度减少,农民人均收入为1050元,下降106元,仅相当于1990年不变价的485元。由于防洪能力弱,2001年“6•21”洪灾,全县80%的稻田被淹,3.2万间农房、部分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设施损毁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4.2亿元。很多地方又退回到了10年前的设施水平,恢复难度大。灾害使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的贫困加剧,因灾返贫人口达5万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