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皇券牒》所记载的年号,是探索牒本产生年代的根据。券牒中记载的年号,以东汉初平年号为最早,继有隋、唐、宋、元、明、清以及
民国时期的年号。从搜集
广东、
广西、
湖南三个省(区)的十六份券牒校核,出现的年号共有一百八十三个,经核实的有九十一个。除东汉初平的年号外,
隋代只见“代随”或“大隋”的笼统年号。唐代有贞观、咸亨、开元、乾元、宝应、宝历、乾宁七个年号。宋代共使用五十七个年号,缺记十二个年号。元代使用十六个年号,缺记三个年号。明、清和
民国时期使用的年号全部见于券牒。这些年号的出现,有三种含义:一种是纯属历史纪年性质;一种是誊抄券牒时间;另一种是直接与券牒产生时代和出处有关,如初平、大隋、贞观、
开宝、
绍兴、
景定、洪武等。其中,贞观、
景定两个年号,在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探讨券牒产生与出处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