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从五世纪末至七世纪初,
穆斯林史称“蒙昧时期”,其主要特征是部落之间连绵不绝的仇杀和战争。这些大多发生在同宗部落之间的战争,极大地削弱了血缘联系,加速了
氏族制度和部落
宗教的解体。在此之前南
阿拉伯部落的大批北迁,已引起了更大范围内的民族融合。而
拜占庭和萨珊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阻拦了游牧部落的继续外迁,使相对稠密的人口聚集在半岛境内,形成较稳定的经济联系。随着贸易的发展和交往的密切,部落间的劫掠和血族复仇日趋频繁和残酷。在袭击和战争不断发生的情况下,保障自身安全的需要和力图以掠夺致富的欲望,使广大部落,特別是惶惶不安的中小部落,企求托庇于更强大的部落联盟。这种倾向促使各部落逐渐走向地域性亲属部落联盟。同时,南北
阿拉伯人的融合和古典
诗歌的勃兴,突破了狭隘的部落方言,有利于共同的语言和口传文学的形成,为
阿拉伯人的民族意识提供了基础。而且,随着部落
宗教的解体,一种超越部落的美德和荣誉观念,勇敢善战、忍受患难、有仇必报、扶弱抑强的行为准则成了各部落共同的生存依据。这种共同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尤其是由
外族入侵而激发的民族感情,唤起了
阿拉伯人的民族觉醒。贝杜因人的游牧社会进入了由部落向民族和国家过渡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