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由
四川的雕版印刷技术发展而来。杨家埠最早建立以此命名的村庄是在距离
山东潍坊市区约十五公里的地方。最早的村落的创建人姓杨,也称杨氏先人。当前杨家埠是我国着名的三大
木板年画产地,从业者多是杨氏家族后裔,离开杨氏一族很难搞清楚杨家埠年画的起源。笔者通过搜集和挖掘相关的研究资料,发现有以下几个线索。第一就是根据寒亭档案馆里收藏的杨氏家谱,我们知道了杨氏最早的祖籍是在
四川成都的梓潼县的,在洪武年间由于水患,搬迁到了浞水西岸。后来最终在现在的西杨家埠的村址落脚。
四川的梓潼县是南部的位置,但却是和
中原经济文化有着频繁的交流,现在也是以
四川的雕版业而负盛名。
四川的雕版业不是一时兴起的,在宋代已经发展成熟,宋代
皇帝的刻印《开宝藏》就是在
四川经过十二年的精雕细琢完成的。因为有祖传的技术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杨氏人在迁移到
山东后吸收了当地的风土民情,也借鉴了附近周边地区的经验,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探索,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风貌。敬永金先生也认为:“
山东潍坊杨家埠
木版年画和
四川梓憧年画的
雕刻、流行年画和民间习俗有着深厚的渊源。”1987年,在寒亭区举办的“杨家埠年画理论研究会”上,现在在潍坊市博物馆任职的的张务纯同志提到,建国后不久,他参加杨家埠年画工作队时,听
四川籍着名版画家张漾合先生讲过,“杨家埠年画有些与
四川的年画相似”。这个看法表明,关于杨家埠渊源的这种推论,并非毫无意义,或许更有查知的可能。在《寒亭地名志》一书中已经考证了现在的西杨家埠就是由杨氏组建的,所以杨家埠年画的起源以此推测应该在建村之后。第二就是杨氏现存的家谱中提到他们在明代就开了很多画店,例如
长兴、大顺、吉兴等。第三是杨家埠
木板年画早期的情况已很难考究,但从现有的实物也可窥见一斑。潍坊市现在成立了一个关于杨家埠年画的研究所,里面珍藏一副叫做《三代宗亲》的家传画,我们可以看到画中人物的装扮都是源于明代的,但是祖像的
官帽则不是明代的
乌纱帽而是采用了清代的顶子帽。
帽子两边的翅尖的痕迹还是存在的。而且
考古学家发现当今的杨家埠的古作坊旁边有一颗明代时候栽培的大古
槐树,我们都知道古槐在年画中是可以用来做
黄色颜料的。由此判断,笔者较为赞同杨家埠的年画是源于明代的,受到宋代
四川木板雕刻印刷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