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的苗族,长期居住大山中,在“相互喊得应,走路要半天”的环境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在他们心目中,祖神能使他们获得幸福、
安康,所以每隔12年举行一次大型的祭祖活动,苗语叫“闹略”,
汉语俗称“吃牯脏”“祭鼓节”“鼓藏节”,其实“闹略”译成
汉语是“吃鼓”或“过鼓”。他们怀念自己的
祖先跋山涉水千里迁徙来到这里,崇敬
祖先的伟大业绩,
祖先虽然不在世了,但他们的
灵魂还在身边,活人的一切活动祖神都知道。祭祖时,人们和自己的祖神同吃、同欢、同舞,越欢快祖神越高兴,祖神在阴间才
安宁。榕江摆贝、高排,三都控抗苗族“过鼓节”,杀水牛祭祖,因水牛是最能代表财富和力量。他们穿着最好的
蜡染刺绣服饰,扛起巨幅的
蜡染幡旗。幡旗中有
图腾崇拜中的
枫树纹、
蛇纹、
蝴蝶纹、水泡纹、
鸟纹,喻示了自己的祖神变成鸟龙、蛇龙、
蜈蚣龙、泥鳅龙,象征
吉祥和幸福;人纹和繁衍生命的娃纹、
鱼纹、
石榴纹等象征财富。这些隐喻的图案
纹样,苗族居住的地域不同,同一种
纹饰的喻意有所不同。黔东南苗族把
蝴蝶纹喻为原始
图腾,而
贵州纳雍、水城、六枝“歪梳苗”的
蝴蝶软喻为美好幸福的象征;
织金、普定、
平坝的“歪梳苗”的
鸟纹是生殖生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