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服饰总是与其历史变迁息息相关,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对于理解这个民族的服饰变化及现状往往能给人茅塞顿开之感。
侗族的服饰丰富多彩,
侗族也是没有文字的,深入认识
侗族服饰同样只能通过仅有的清代杨庭硕等的《百苗图抄本汇编》图片和其他文献,或一些当地侗歌和
侗族简史中去了解。
侗族服饰的演变与居住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关系,加上外在压力,在服饰的发展与演变中,服饰变化呈男快女缓的趋势,到目前为止,男子服饰有很多已被同化,只有在节日或
祭祀才穿。妇女服饰交通越便利的地方,同化越快,因此,妇女的服饰除县城地区外,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特色。衣袖平手膀,袖口镶花边。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
花草纹,下着
百褶裙,脚蹬翘头花鞋。盛装时穿古老的牯脏衣、百鸟衣、银朝衣、
月亮衣等等。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
花草纹,下着
百褶裙,脚蹬翘头花鞋。“六洞”“九洞”“七十二寨”“四十寨”“三宝”“千七”“二千九”等是历史上对
侗族若干社区的称呼,服饰划分,以此为代表性名称,有的并不只包括历史上限定的区域范围。
发式为“横8字髻”,常用一把小红木梳髻,不用包帕。“条裙”由十多条独立的长条状绣片吊围组成。“腰背”为两小块长方形织绣片,从后背系在腰上,实际上被上衣盖住而看不见。
项圈的顶部和“
背坠”都为双螺纹盘。六洞“
背坠”的S形螺纹盘比较大,许多
侗族服饰尤其是侗锦中手牵手的人物图案,正是
侗族祭祖母“萨岁”时,一两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踩堂“哆耶”的
舞蹈场面的写照等等,这些是与其他支系区别较明显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