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佛山木版年画资料收集的逐渐丰富和研究兴趣的增加,作为一个
美术专业的毕业生,我越来越感到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2005年下半年,偶然读到
美国学者巫鸿先生的《礼仪中的
美术——巫鸿
中国古代
美术史文编》,对我震动很大。原来古代
美术史可以这样研究。这种大量借助考古、文献资料和博物馆藏
文物资料,把
美术作品放到大的社会环境中去层层剥壳式的讨论,能够给研究对象确立一个相对客观准确的坐标。其分析对象不再是孤立的物品和
图像,而包括了对视觉环境的复原以及对艺术品的
创作动因、社会环境、礼仪功能以及观者反应的考察。他的研究既扎实又有意思,一下子就征服了我。2006年,我报读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美术学专业,教授
美术考古课程的郑岩老师正是《礼仪中的
美术——巫鸿
中国古代
美术史文编》一书的编泽者,这似乎又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在课堂上,他详细分析了巫鸿先生的另一部力作《武梁祠——
中国古代
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也结合他本人在
山东的研究课题,分析了材料的使用与研究方法,使我大受启发。
中国艺术研究院两年的学习,我始终沉浸在吸收新知识的快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