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张堂回城的途中,我顺便去了王浩屯镇的段庄,走访一户专卖织布用线的人家,也就是上一章曾提过的“
经线子的”,也想顺便买些
棉线用于试织布样。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在段庄有两三家“
经线子的”,后来随着织布传统的没落,便只剩下这一家,而且周边村庄也没有了其他同行,现在方圆十几里的织布妇女都到这里来买线。这家有50来岁的夫妇俩和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儿,我去时并没有一个
顾客。他家堂屋里挂着一条新的包揿带,配色
古朴、十分协调悦目,大概是给来买线的人作为参考用的。这里经营的线全是“加丝”线(
涤纶线或者腈纶毛线埋),每斤只要七八块钱,没有
棉线可买令我十分失望,但这条包袱带却让我爱不释手,于是提出是否可以卖给我,没想到遭到了
女孩父亲毫无余地的回绝:“多少钱都不卖!”
女孩的母亲见我有些尴尬,忙接着解释道:“这还是十几年前好几家合安的一机子,俺家有仨
闺女就织了三条,俩大的已经出嫁了,这条是给三妮留的。恁些年都没人再织了,要是卖给你,俺
闺女怎么嫁人啊?”我不敢再作声了,真没想到,我这个自以为合理的要求,竟然会影响一个
女孩的终身大事!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按照传统习俗,包袱带在嫁妆中是必不可少的;包袱带仅仅是作为
少妇揽孩子用,而且十分结实,一个妇女可能生育多个孩子,但只需要一条包袱带;按照一个女儿一条的算法,织的时候需要几家合作,三条五条不值得织一机子;大概是因为失去了它原有的使用价值,近年织包袱带的已经相当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