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一:上传图片
方式二:粘贴地址
全部
图片
推荐词汇
基本介绍
概述
宋、元以来,“羌”这个
异族
称号所指称的人群范围逐渐缩小、模糊,因此
汉人
对
青海
东部及
甘肃
南部之“羌”文化描述,也相对地减少或完全消失。在本书历史篇中我曾说明,这是
汉人
观点的
异族
“
藏化
”(
番化
)或“汉化”的结果。在
近代
之前的明、清时期,只有
北川
地区与岷江上游的部分
土著
人群,在文献中被称为“羌”,他们也同时被记载为“番”或“蛮”。到了20世纪初,
北川
的“羌”也
大都
成了“
汉人
”,或自称是“
汉人
”了。
-《羌在汉藏之间》王明珂
概述
早期进入岷江上游作调查的
中国
学者中,
胡鉴民
可能是最具“学术性”的
调查者
。他努力发掘
羌民
“固有的”或“传统的”文化。在服饰方面,他认为以
羊毛
与麻为原料所制的衣服,是
羌民
传统工艺。至于较精致的
绣花鞋
与
织花带
,他怀疑这是受汉文化或藏文化影响的产物。在饮食方面,他认为“做馒馒”是
羌民
的传统方法,并指出“馒馒入
火烤
当然是原始的办法”;由蔑笼蒸馒头,则被他视为
土著
汉化的结果。显然,
胡鉴民
心目中有相当明显的“民族文化进化观”,
羌民
在此进化阶梯上是较低下的民族。因此所有质朴、原始的文化因素,都成为
羌民
的传统。这种见解也
表现
在他对
羌民
饮酒习俗的看法上。他说,
羌民
“像许多浅演民族一样,嗜酒之癖甚深”。浅演民族,也就是演化较浅的民族。无论如何,对
胡鉴民
来说,
羌人
文化探索中充满了挫折。他承认,“在现在
羌民
所有的许多工艺与发明之中,要分辨出何者为
羌人
固有文化,何者由汉化或
番化
、
嘉戎化
而来,已颇不容易”。
-《羌在汉藏之间》王明珂
南京市
中国
南京市非遗名录信息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工艺列表
纹样列表
地图
色彩
识图
*本网站内容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因数据库
非遗术语
3,673
非遗纹样
135
点击查看包含数据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数据库
TRADITIONOW
条件筛选
时间筛选
配色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