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是
瑶族挑花刺绣艺术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新型的技术不断涌现,
瑶族吸收了周边汉族的先进技术经验,丰富和发展了
瑶族民间手工工艺,使其服饰更为华丽多彩。明代王士性在《桂海志续》中说,西南诸夷,“瑶自谓盘瓢所生,男则长髻插梳,两耳
穿孔。富者贯以
金银大环,贫者以鸡、
鹅毛杂棉絮绳贯之。衣仅齐腰,袖极短。年十八以上谓之裸汉,洗其发尾令红,垂于髻端。插雉尾以示勇……女则用五彩缯帛缀于两袖前襟至腰,后幅垂至膝下,名狗尾衫,示不忘祖也……亦造
金银首饰如火筋,横于髻,谓火荚钗。有裙有裤,裙最短,露膝”。
广东瑶族“椎髻跣足,衣斑斓布褐”。到
明朝末年,因其政治经济局面的原因,
瑶族出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色,生态环境的差异开始显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出现差异,使
瑶族服饰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越来越明显。《
广东新语》卷七《人语·瑶人》记叙:“八排瑶……其领袖皆刺五色花绒,垂铃钱数串。衣用布,或青或红,堆花叠草,名‘
瑶锦’”。清代,
广东瑶族多居住在粵北山区,其“男子编白雉插首,
银环穿银箍匝额,
银环饰项,腕带银钏,多至二三双。女子簪发以竹,履以,如鸟张翼状,衣腹背俱系唐宋铜钱为饰,裙用五色绒彩为文绣,短膝,系钱于边幅,行则有色。”清同治《象州志》下卷说:“瑶妇善织
瑶锦,色
美丽而耐久用。汉族嫁女之被面,小孩之
襁褓,多用之。价甚昂,一被面值二三十元。今
汉人每渐能仿制”。可见,当时
瑶族先民已经有了制作较高艺术水准的
刺绣作品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