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来自“上边”(地势较高、靠近
藏区)
牛尾巴寨的村民告诉笔者,地点定在
理县桃坪羌寨的“羌历年”,将“
蒲溪沟、
黑虎、
绵虒等地
寨子的村民代表都请了来”。而上述抱团现象的原因则是他们来自“同一个
寨子”,每一个
寨子的“
裁缝都是按照一个模子给她们做衣服,所有的都是一样的,只是
绣花因为个人的手艺不一样……花色更漂亮的是到市镇中购买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地域认同在羌族地区仍然是根深蒂固的。
村寨或小镇上的
裁缝以同样的
长衫制作“羌族传统服装”,在各种重大庆典仪式场合,这种
长衫加
刺绣的服饰构成又一再地被展示而且“典范化”——比如各少数民族代表穿着本民族服饰的集体照,比如革命宣传画。借着身体与服饰,一个多元的
中华民族图像被展示出来。在这里,服饰不仅成为
羌民向外标榜自己民族身份的一种工具(认同性,基本的构成元素和形式一致),同时也成为
羌民向内区分各寨各村的一个载体(区分性,
长衫的
色彩和
刺绣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