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杨家埠年画中
表现驱邪祈福的题材,除了沿袭明代的传统作品并有所创新外,还出现了新的形式,比如小条鹰(作品有《文王百子》等)、老能、张仙射狗、
八仙庆寿等,这些年画背后孕育的文化内涵是:旧社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非常困苦,病了没钱医治,致使子女过早夭折,自己寿命很短。因此人民渴望冲破统治阶级的束缚,铲除邪恶势力的压迫,但是底层老百姓的力量太弱小了,他们期盼伸张正义的愿望难以实现,这使他们不得不寻求精神寄托,把罪恶的缘由主观的加到一些
动物的身上,比如《张仙射狗》年画,反映了当时人们认为新生儿的死亡是天狗吃掉的。同时把铲恶的念头也寄托在一些
动物身上,比如老能年画都老鹰作为惩邪除恶的力量,白花神鸟镇宅除邪,大有除恶务尽之势。“老能”则逆来顺受,一忍百忍,没有一点反抗的意思。这些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它和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属于同种思想体系。“忍”的本身是不能忍,不忍又没有任何办法,又只得忍。在正义无法伸张的情况下,只好把除恶的念头寄托在“白花神鸟”上。这也反映出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逆来顺受的民族劣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