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清代这一题材的作品还有《
麒麟送子》、《欢乐新年》、《
连年有余》、《刘海戏金蟾》、《狮童进门》、《五子夺魁》、《喜报三元》、《
吉庆有余》、《金鱼满堂》、《
榴开百子》、《摇钱树》等等,这类年画背后的文化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进步思想出现,使人们逐渐不再完全局限于对封建迷信的束缚,展现人们渴望发财致富、子孙满堂、
福禄双收的美好愿望,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清前期统治阶级为稳定政局鼓励人口发展,当时的人们饱受战争之苦,也渴望休养生息、繁衍后代,清代杨家埠
表现福禄祥庆题材的年画正是顺应这一思想倾向而产生的,所以在当时这类年画的群众基础深厚,很受人们欢迎。这些年画传达了老百姓的传统观念,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共同愿望。比如发财
长寿、娶妻生子、
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意识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