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賨人的另一支与濮融合的僚结合乌蛮而形成为僚族®,僚族东移进人了“五溪”。《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又对“五溪”“戎”的居住地作了具体指定:“辰州(今沅陵),蛮戎所居也。”而辰州所属地域正是沅水、酉水流域即现代的
湘西北一带,而这一带又正是古代板楯蛮的最后落脚点。现在,这里居住的除盘瓠三苗后裔外,主要是
土家族。从众多的
史料及
湘西土家族有名旺的大家族“家谱”记载可知,
湘西北许多土家人都是从辰州迁移出去的。笔者的田氏家族里就有“九节
牛角分家”的传说,讲的就是
先祖们从辰州往西迁徙中,九兄弟割
牛角各自定居的事情。但直接将巴与戎联系起来的是《
荀子•强国》中的记载:“秦西有巴戎”,戎后来也成为了巴的一个部分。其实宋以后,僚的活动区域从古代巴人后裔的周围而相继深入
湘西北五溪地区。南宋朱辅《溪蛮丛笑》叶钱序中云:“五溪之蛮,皆盘瓠种也。聚落区分,名亦随异。源其故壤,环四封而居者,今有五:曰苗、曰摇、曰僚、曰僮、曰仡佬。”之后,此区域施州、溪州、澧州等
土家族居住区内的地方史志中又具体称僚为“蛮(夷)僚”。《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说:黔州“杂居溪洞,多是蛮僚”,“此县民并是夷僚。”“蛮”或“夷”当然指的是巴人(包括板楯蛮賨人)的后裔,正说明巴与僚长期杂居,亲密无间,一部分已逐渐融于土家先民的土著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上的濮-賨-僚-戎-巴是相互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