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碓:起源于
木杵,是水族地区一种极为古老的原始的大米加工工具。水族的舂碓,是先砍制一根长约2.5米、直径15厘米左右的原木作主碓身,在靠近碓的前端部位凿一小孔,加逗一根直木朝下,
木头下部多包以铁皮,事先打制的
石臼埋入土中,使碓前端的直木正对
石臼槽口,在碓身的尾端再凿一孔,逗上一根
横木,架入两侧的两个石磴上。碓尾砍制
扁平,以利踩踏。舂米时,妇女们重复踩踏碓尾,让
木杵反复捣锤
石臼中的
谷物使之脱壳。待
石臼中
谷物米壳分离之后,掏出簸去粗壳,复将糙米倒入臼中再行加工,使糙米脱尽糠皮,再行筛簸,最后加工成可食用的白大米。这种
稻谷脱壳加工工具,在水族地区一直流行到20世纪的60-70年代,60年代中后期,河谷平坝地区开始出现石槽水碓,但很多山区仍沿用舂碓。80年代之后,多数地区均出现了动力打米机,但在月亮山腹地的一些偏远之地,舂碓仍得以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