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人从
瑶族传统的民间文献《过山榜》中推究
瑶族的来源。《过山榜》又气《评皇券牒》、《
南京平王敕下古榜文》、《过山照》、《过山图》、《过山牒》、《盘王凭记过山榜》等,这是自称为“勉”的
瑶族各支系所珍藏的历史文献。目前各地巳收集到和已知在民间流传的《过山榜》约一百多种,我国先后出版了《
瑶族过山牒文汇编》和《
瑶族过山榜选编》两本资料集。后者收录了《过山榜》、《世代流传祖居来历书》、《千家洞古本书》等三十五份,基本上反映了
瑶族民间流传的《过山榜》的概貌9据徐仁瑶、胡起望、李维信等人的研究得知,每一份《过山榜》上都署有封建王朝的年号,用以表示发放《过山榜》的时间。目前所知最早的年号为“大隋元年”(公元581年),其次为唐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等,而以署“正忠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为最多。《过山榜》的内容包括
瑶族起源传说,并开列
瑶族子孙过山耕作不交税纳粮等官颁的权利。从众多的榜文内容来看可分三种类型:一是通称为《过山榜》、《过山版》和《过山帖》,内容较简略,所署年号较早,如“初平”(公元190—193年)、“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等,可能是《过山榜》的原型。二是通称为《评皇券牒》,多数上署“正忠景定元年”年号,一般为长券式,内容较第一种类型丰富,是在第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三是《评皇券牒》的发展型,除原有内容外,还加上迁徙路线和山地林木占有状况等内容,传抄年代较晚,有“
民国”以至1951年的手抄本。至于《过山榜》的性质,有人认为是封建王朝发给
瑶族的敕令和准令,开列的若干优待
瑶族人民的条文,是唐或宋王朝颁发的官方文书,同时又认为“一部分身居
官位的
瑶族首领发给迁徙的瑶人过山牒文是可能的”。对于《过山榜》是官方文书一说,亦有人持存疑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