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
壮锦行业的发展延续着九十年的状况继续衰落下去。仅剩的两个
壮锦厂凋敝不堪,民间
织锦艺人越来越少。在2008年的时候,
宾阳民族
壮锦厂有两间不大的青砖厂房,潮湿的
水泥地上摆放着陈旧的
竹笼机与龙头
提花机。厂里只有6台
竹笼机正常工作,8台荒废在厂房的一角日趋破损。在15台电动
提花机中,有3台做大型挂壁,3台做背包心,2台做被面,生产床单、织平布、织背带、装小挂壁的机器均为1台,还有3台躺在黑暗的角落里闲置着。这些机器大部分都是20世纪80年代购置的,早已超过了20年的使用期。厂里现有职工20多人,与20世纪80年代的100多人无法比拟。在20多个职工中,有管理人员4人(厂长、副厂长、会计、出纳),机修技工2人,设计工2人,
织锦工人10多人。
织锦工人大多是40岁以上的妇女,在昏暗的灯光下安静地工作,
每月的平均工资才300元左右。可以想见,
壮锦厂的经营是何等惨淡,已经没有了,20世纪80年代的繁华。不仅
壮锦厂衰落,民间
织锦同样面临危机。由于年轻人不愿意学习
织锦技术,而一些老的
织锦艺人也因为年龄的原因不断逝世,导致民间会织
壮锦的艺人越来越少。
壮锦的传承受到了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