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社会“男耕女织”劳动分工模式中,纺织手工艺与女性的成长有着必然的联系。壮族社会也最为看重妇女的
织锦技艺,只有掌握
织锦技术的人才能被壮族人认为是有贤才的妇女。清初,
织锦开始成为壮族女子必须学会的“
女红”。《归顺
直隶州志》有云:“嫁奁,土锦被面决不可少,以本乡人人能织故也。土锦以柳绒为之,配成
五色,厚而耐久,价值五两,未笄之女即学织。”壮家姑娘一般长到11、12岁,便跟着家中长辈学习
纺纱纺线,运作
织锦机,待到16、17岁已能以自织的
壮锦赠人。
壮锦被面是壮家妇女婚嫁嫁妆中的必需品,
壮锦被面越多,图案越精美,越能显示
娘家的富足与
新娘的聪颖贤惠,也越能体现出
新娘的价值,有利于确立女性在家庭和亲族中的地位,制锦
技艺成为壮族妇女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