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长期居住在武陵山区,这里山峦叠嶂,沟壑纵横,人们居住极其分散,“本寨数十里外辄为足迹所不至”。所以,
土家族妇女平时极少能见面,更无法交流思想。“土花铺盖”作为生活所需,不仅将
土家族,而且将周围苗、汉人民吸引和聚集在集市内外,使集市成为人们交流与交往的活动中心。与此同时,
土家族特色
织物土家织锦与苗、汉人民的商品进行交换。过去,
土家族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稼墙而外,不事商贾”。但是日常生活中有些如铁、盐之类的用品是自己无法生产的,土家人必须靠购买或食物交换的方式来进行。外来的“货郎”“客商”就利用
土家族“不事商贾”的特点,带着必需的生活用品来到集市,仅用少量的铁、盐换取土家人众多的土特产品。据当地老人回忆,每逢期场,五彩斑斓的织锦摆成一条长街,一个期场上市的织锦达数百件,成交上百件。土家锦除在本地销售外,还远销沅陵、
常德、汉口以至于海外。这种不对等的交换方式虽然影响了土家人进行商品贸易的积极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
土家族同外部世界的交流,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将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和技术吸收到武陵山区,加速了武陵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赶集卖“土花铺盖”的这种交际功能,对于没有民族文字的
土家族,无疑是传播和学习先进生产经验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同时对本民族的繁衍生息也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