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羌人有传统的焚尸
葬俗。《
吕氏春秋•义赏篇》:“氐羌之名,其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太平御览》卷七九四引《
庄子》:“羌人死,燔而扬其灰。”古羌人行火葬的特点在彝族中保留时间最久。《太平御览》卷五五六引《
永昌郡传》:“建宁郡葬夷,置之积薪之上,以火燔之,烟气正上,则大杀
牛羊,共相劳贺作乐。若遇风,烟气旁邪,尔乃悲哭也。”此种风俗唐宋以来仍如此。《蛮书•蛮夷风俗》记唐代
云南葬俗:“蒙舍及诸乌蛮不
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以土壤,唯收两耳。”元
大德年间李京《
云南志略•诸夷风俗》条载:“罗罗即乌蛮也。……酋长死,以豹皮裹尸而焚,葬其骨于山,非骨肉莫知其处。”明代
景泰《
云南图经志书》卷二载,罗雄州“
多罗夷,死无棺,其贵者用虎豹皮,贱者用
牛羊皮裹其尸,以竹箦舁于野焚之。会亲友,杀牲祭享,弃其骨而不收。酋长及富者,则令婢看守,
长者二三月,幼者
月余而止。藏其骨,非亲人莫知其处。其罗罗散居各处者,其俗亦同,非特此州然也。”明清以后,
云南、
贵州一些彝族开始实行土葬,但至今川、滇大小凉山彝族则始终实行火葬。古羌人与彝族共同的火葬习俗,表明二者之间在族亲上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