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
图像上,我们也能看到两个明显的现象,一是人物服饰并不一定是真实的,特别是神仙、
仕女等人物,前者是人们想象中的人物,后者较多考虑审美标准,特别是明清时期,逐渐形成程式化的着装
风格,与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与此相应,这些人物服饰上的
织物纹样也一定程度上程式化了。以
几何骨架内填花的
纹样为例,从唐代
仕女画到清代
人物画,从绢本
工笔人物到山村寺观
壁画,
龟背花卉的
纹样层出不穷,大量
纹样似曾相识,
风格类同,但细微处又各不相同,这种不同与其说是实物的差别,不如说是画师们在绘制时的随意性造成的。因此,尽管
龟背花卉的确是历代常见
纹样,但细节上的真实性是要打折扣的。另外,从数量较多的寺观
壁画与水陆画来看,宋元时期一直到明代绘制的
图像,尽管是民间
画工所绘,
纹样在服饰上的位置安排还是很有章法的,且随着衣纹的起伏而变化,接近于真实的穿着情形。而清代以来的
图像,除了宫廷画以外,
纹样绘制的随意性大大增加,有些
纹样明显是随手涂抹,对
纹样的位置、大小、穿着时的形态变化等毫不在意,同时还有将
纹样简化的倾向。即使在山西浑源永安寺这样的水陆
壁画巨制中,也存在不少随意性
纹样,有些明显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如大尺寸的
火焰纹样等。对于这样的
纹样,我们在采集时加以说明,在
纹样复原时基本上都舍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