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
侗族大歌需要三人以上的歌班才能演唱,每个歌班包括至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以往
侗族孩子从很小时便进入歌班学习,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班,有的侗寨多达十来个;歌班的组建一般遵循同族、同性、同辈的原则,由本族或本寨经验丰富的歌师在农闲时间专门教授,直到他们能独立参加鼓楼的对歌为止。
侗族传统的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
春节”等节日,或者是农闲季节村寨之间的集体交往“委嘿”时,由甲寨的男歌队与乙寨的女歌队在鼓楼里进行,经常是
通宵达旦甚至连续对上几天几夜。唱大歌不仅是
侗族青年传承本族历史与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以往青年男女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的有效途径。在
侗族大歌中,常在歌曲后半的“拉嗓子”部分运用以长音方式构成的持续音。为了突出高音部的
旋律,即在低音部的基础上运用向上的支声方法进行变唱,一个人的变唱较为自由,
旋律容易清晰。《三江
县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者佳者唱反音,众声低则独高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由于领唱者担负着演唱主要
旋律的任务,因此高音声部领唱的歌手只能由歌师或被公认为有较好歌喉、素养和应变能力的老歌手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