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进一步交流,笔者了解到,说“
鹿纹”是山上鹿的这部分妇女中,有些曾在乳源
瑶族自治县举办的瑶绣培训班学习过,当时的参考教材是盘才万、邓
菊花和莫瑞福编写的《瑶绣》一书。该书关于
鹿纹的物象传说为一个叫德力的猎手因得到鹿的救护,其妻子感恩遂
刺绣鹿纹纪念之。“《瑶绣》是用汉字写出的。那么,从瑶语思维转变到
汉语思维,我们就不能认定此书是对
瑶族刺绣文化的精确描写,因为我们很难确信在‘翻译’的过程中,编写者没有丢失或改变任何东西。况且,这些编写者要么是受过
汉语文化教育的
瑶族人,要么就是母语为
汉语的汉族人。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本《瑶绣》
大观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书写。尽管人们通常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但它已实在地隐匿于语境之中。”可见,随着传承语境的变化,加上乳源妇女在承袭
前辈的
刺绣时,可能只关注作为形式的
纹样技法与工艺高低,不太在意
纹样赋予的内容与意义,或者说由于社会文化的变化,
纹样内容与意义的传承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也就是说,乳源瑶绣
纹样的符号系统内部在传承中发生了不稳定的状况,所以“
鹿纹”在传承中能指与所指有了模糊与松动变得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