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北川地区,“汉化”则不仅改变了本土语言、文化与
宗教,也影响当地
村寨人群的族群身份认同——至少在晚清到20世纪前半叶,当地人可能都已自称“
汉人”了。虽然如此,他们也没有成为毫无疑问的“
汉人”。因为如前所言,下游
村落人群仍称他们为“
蛮子”或“熟
蛮子”。这个例子也说明,无论是以
祖源、
族名与认同感来宣称一种族群身份,都不一定能毫无疑问地得到此族群身份。成为族群成员,还需该族群内部人群以失忆与建构新记忆来彼此认同。过去
北川“汉”与“
非汉人”之间的族群边界,也显示传统华夏边缘与民族化后的汉族边缘在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一种模糊的族群边缘,后者是鲜明的民族边界。在过去模糊的华夏边缘中,人们以“
蛮子”来污称同村其他家族或邻近
村落人群,嘲弄他们的“
蛮子”习俗,并在日常生活上实践并夸耀自身的汉文化习俗,这是有
汉人认同危机者宣称及展示
汉人身份的一种策略,就是此种邻近人群间一截截的歧视与夸耀,推动“汉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