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细跳月流传于石林圭山地区和弥勒西山地区的彝族阿细人和撒尼人中,阿细彝语称“交斯比”,撒尼彝语称“三弦比”。这个
舞蹈不分季节都可跳,
平时多在
月亮上升的时候跳。男女青年群集在树林里或空场上,男子弹起大三弦,吹起清脆的竹笛,女的踏着欢快的节奏拍掌对舞,有时月落星稀还余兴未尽,这即是“跳月”名称的由来,当地人亦称“跳乐”。关于跳乐
舞蹈的来由,圭山彝族讲:
古时他们的
祖先是以
狩猎和刀耕火种为生,他们砍倒树林,放火烧山进行耕种。为了赶节令,不等
树木烧成灰完全冷却就进行播种,经常被灰烬灼伤脚底,往往边跳边抖,要把粘在脚底上的炭灰抖下来,同时嘴里还发出“阿喷喷”的声音。后来,这种生产动作就演变为跳舞动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