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叙述方便,这二件作品我们
暂且称之为:西泠版《
西湖胜景图》、城墙版《
西湖十景图》和丁应宗版《
西湖十景图》。西泠版《
西湖胜景图》着重
表现了
孤山和西泠桥的风景。近景处,人来人往,人物造型能明显看出是
清朝人的特征。稍远处有一屋,屋内立一碑,上写“苏堤春晓”四字,但苏堤并没有在画面上完整出现。在城墙版《
西湖十景图》和丁应宗版《
西湖十景图》中苏堤处于画面明显位置。城墙版《
西湖十景图》上
表现了四座桥,苏堤也称“六桥烟柳”,可见尚有两座桥没有出现在画面上。在这两张作品上,苏堤的远处还有堤坝,这便是与内堤、苏堤齐名的“
西湖三堤”之一杨公堤。杨公堤也有六桥,与苏堤的“外六桥”相对应,称为“里六桥”。杨公堤始建于
明朝中期,到清晚期,由于该堤以西的湖面逐渐淤积,杨公堤便与
西湖西岸合为一体,也就风光不再了。新
中国建国后,这里一直被称作西山路,直至前几年,
杭州市政府重新加以整治,恢复杨公堤的名称。城墙版《
西湖十景图》相对西泠版来说,作者的主观性更强,
西湖的主体部分,更是被压缩成狭的长条形。画面点景人物
表现的也不是清代
装束。丁应宗版《
西湖十景图》相对真实可信一些,尤其是北里湖的
形状与大小,与目前所能见到的实景差异不大。